银行是干什么的?

如果不考虑银行“存贷汇”三大传统业务中的汇业务(汇款结算,过于简单,现在第三方支付都能干,当然,背后支撑还是银行。底层基础设施没有变),那么银行干的活就是吸收客户的存款,然后把存款放出去变成贷款,赚取中间利差的。这大概是社会上对银行的普遍认知。

 

 

 

 

但这句话正确吗?银行真的就是拉来存款放贷款的?那银行和那些P2P公司还有多少区别呢?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是不是正因为大家普遍保持这样一种观点,才让那些P2P公司产生了自己可能也是银行的错觉,才把这个市场做到快歇bi打烊了呢?

 

对,这个认识是错误滴!银行贷款并不是把A的存款放给B的过程,而是一个发行新货币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如果贷款只是把A的存款给B(也就是大家普遍认知的用存款来放贷款的模式),那么银行的资产金额是不应该发生变化的,而事实上,发放一笔贷款会导致银行的存贷款金额都增加,其总资产是增大的。

 

我们从最简单的银行会计分录入手。当有客户来银行存款的时候,银行是这样记账的:

借:现金

贷:客户存款

(从他行转存本质上是一样的,可以理解客户从他行取现之后存入银行,而银行又把这个现金同步转存到原来那家银行,变成了两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借方的现金就变成了同业往来之类,从整个银行业来看还是这个分录)

 

而发放一笔贷款其分录则是;

借:客户贷款

贷:客户存款

 

可以看到,客户存款实际上构成了银行的负债,而贷款构成了银行的资产。那银行怎么可能拿自己的负债去增加自己的资产呢?道理上就讲不通嘛!因此,银行的存贷款在本质是完全不同的业务,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倒是银行在发放一笔贷款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一笔存款的凭空增加,这是一种肥肠神奇的无中生有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叫做“货币创造”。这才是银行经营的本质,也就是说银行做的事其实是在发行货币,或者说信用创造,这样我们才可以说银行是经营信用的机构。

 

所以,不是所有可以放贷款的机构都能叫银行的,所以其他机构只能叫典当行、小贷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或者叫民间高利贷组织,所以这些组织单位连金融机构都算不上,所以他们的主管部门只能是商务部、工商局或者政府什么职能部门,而不是人行和银监会等专业部门。大家不在一个层级上嘛,不然你让他们发行创造个货币试试?没有这个功能嘛,这些机构充其量就是信用转移而非信用创造。

 

正因为这些机构只是信用转移,因此其控制信用总量的能力必然有限(无法创造增量信用)。而我们知道金融是时空关系下的(信用)价值交换,有限的信用控制能力必然应当被限制在有限的时空下。但近年来各种P2P或者互联网金融之类的也好,他们从互联网那里获得了打破时空的能力,但其本身的层级限制不可能获得信用创造能力,于是就出现这类公司步子迈太大扯着蛋的金融乱象。这也是我为什么一贯主张对于这种民间融资机构特别是高利贷要限定时空经营,不能搞扩大化。

 

另一个让人容易产生“银行用存款来放贷款”误解的原因可能是存贷比(贷款/存款)限制。虽然我国在2015年后取现了存贷比75%的限制红线,改为流动性监测指标监管,但由于这一限制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认为总存款余额必然是要大于总贷款额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特意查了一下数据,从1978年开始到199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都是大于存款余额的,也就是说存贷比是大于100%的。如果银行真是用存款来放贷款,那么存贷比的最大理论值也就是100%,不然存款都放完了还拿什么放呢?是不是?其实即使是现在,很多银行的分支机构单独拿出来其存贷比也是要超过100%的。

 

所以商业银行才是真正货币发行的执行机构——市场上流通的钱都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放出来的,而不是人民银行印出来的——所以为什么人人都想开银行呢?因为开银行真的可以自己印钱啊。搞信贷的筒子们有没有觉得自己很牛逼啊,国家的货币发行可都是各位干出来的。

 

商业银行虽然是货币发行的执行机构,但却不是决策者。至于货币发行的决策者是谁?应该大概或许可能maybe搞不好就是人民银行吧。大家说呢?反正我觉得都是tg说了算。

 

所以每次zf想着要放水了,就会有各种舆论出来给银行施压。这几天公布的10月份新增贷款数据就不太好看,增加6970亿元环比只有一半,社会融资总量更是只有1/3。虽然10月份的信贷新增一向是比较少的,但这个数据确实远不及预期。说明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或者说活力在下降。

 

按理,当前这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信用回收应该是一个主基调,信贷增速下降不也正是调控目的嘛。但这么多年的“债隐”积累下来,虽然都知道对身体不好,可真要戒断的时候总是不那么舒服的,特别是很多企业正如曹德旺说的那样做了大量短贷长投,资金严重错配,一收紧可能是要死人的。

 

 

这头政府国企融资又被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加上大家对放水的普遍反感,再搞“大水漫灌”显然就不合适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119日人民银行发布了三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删除了关于“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内容表述。要知道,这种报告是很严肃的,每一个字的增减都不是随意的。),那么讲讲民企的融资难融资贵自然是一种即政治正确又显得具有科学靶向且能得到“广大”人民认可的做法。这才有了这么多领导/部门关于民企融资的表态,包括传的比较多的半个二百五。

 

新一轮货币创造的任务又要来了,各位信贷人要怎么做呢?我的一位老领导曾告诉我:“有些事要偷偷滴做,有些事要做了再说,有些事要边说边做,也有些要先说再做,有些要光说不做。”

 

前几天有一篇《郭主席的喊话和宇宙行的协议》比较刷屏(好像都已经被删帖了),里面回顾了当年四万亿时“五大国有银行”的一些往事,这里面所谓四万亿正是这些商业银行放出来的。当然,这篇文章里有两段略带隐喻的文字让很多人唏嘘并替姜先生叫屈不平,我倒觉得没什么,就给了这六个字的评论:“工”道自在人心

 

 

电影《无间道》开头,曾志伟饰演的韩琛在一座庙里,给即将奔赴警校卧底的刘建民们训话,他说:“算命的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我不同意,我认为出来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