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释放重磅政策信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锚定5%左右,CPI涨幅控制在2%,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围绕货币政策宽松、扩大内需、产业升级、风险防范四大主线,推出一揽子经济金融改革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货币政策开启"适度宽松"周期,明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通过总量与结构性工具双轮驱动: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增长目标匹配;另一方面定向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小微实体等领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调。值得关注的是,5000亿元特别国债将专项用于国有大行资本补充,叠加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为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筑牢安全垫。
财政政策力度空前:赤字率按4%安排,新增政府债务规模达11.86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1.3万亿元。资金重点投向"两重"建设(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民生保障和科技攻坚,其中3000亿元专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国家战略项目。通过优化专项债管理、下放审核权限、简化审批流程等改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消费升级被置于战略高度,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需求侧通过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最高可贷200万元、期限延至10年),释放3.2亿中等收入群体购买力;供给侧推动数字、绿色、智能消费场景创新,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2025年拟培育2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房地产迎来系统性纾困:首提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标准,通过"降利率、降首付、降税费"三箭齐发,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创新保障房再贷款工具,允许地方政府自主收购存量商品房,预计全年可盘活超5000万平方米闲置房源。融资协调机制覆盖90%房企白名单项目,保交楼专项借款规模扩大至8000亿元。

报告23次提及"科技创新",明确将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2%:① 启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超前布局量子计算、6G通信、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② 完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建立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壮大2000亿元耐心资本池;
③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目标占GDP比重超12%。
实体经济的金融赋能呈现精准化特征: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保持20%以上,绿色信贷规模突破30万亿元,数字人民币试点拓展至40个城市。资本市场改革聚焦"深层次开放",推动险资、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规则将实现全链条优化。

针对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房企违约三大风险点,构建分层化险机制:
① 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红橙黄"分类管控,通过债务置换、平台转型每年压降隐性债务超1万亿元;
② 对高风险中小银行采取"一行一策",支持引入战投、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至5%;
③ 房企融资实施"三道红线"弹性管理,预售资金监管全面升级为政府第三方托管模式。
金融监管呈现"严监管+强协同"新特征:存款保险基金扩容至1500亿元,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完成首期募资3000亿元。央地监管数据共享平台上线运行,对非法集资、逃废债等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政策着力构建"双循环"枢纽:
①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至85%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综试区新增30个;
② 优化"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中欧班列年度开行量突破2万列;
③ 推进自贸试验区跨境金融服务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扩围至1000家。
对于助贷行业而言,三大机遇正在显现:消费信贷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小微普惠贷款数字化审批覆盖率将达80%,房贷业务随着市场回暖预计实现15%增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这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组合拳,既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彰显了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决心。当5G基站覆盖所有县城、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7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突破20%,中国经济巨轮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