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金融信贷"一词的首次出现引发外界关注。
在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方面,公报明确提到,着力解决选人用人、审批监管、资源开发、金融信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看看此前两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的公报,有关金融反腐是如何表述的。
在2013年1月23日发布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及,重点纠正金融、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和教育、医疗、涉农、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
信贷越来越难了
中纪委盯上金融信贷,贷款审核将越来越严苛!
从聚焦金融反腐,到点名着力解决"金融信贷"这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这背后有何深意?
为何盯上金融信贷?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纪委直指"金融信贷"是金融反腐走向了深水区——银行业。
这水有多深?银行业占中国间接融资规模的比例超80%,截至2017年11月末,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从2007年末的54.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244万亿元,年均增速17%,远远"跑赢"GDP。
大和快的背后并不意味着都是好
2017年3月末,中国银监会展开了一项名为"三三四十"的专项治理行动,具体而言是"三违反"即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即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即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十个方面"即股权和对外投资方面、机构及高管方面、规章制度方面、业务方面、产品方面、人员行为方面、行业廉洁风险方面、监管履职方面、内外勾结违法方面、涉及非法金融活动方面。
治理收官,结果是查出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
银监会于今日发文称,2018年将重点围绕八个方面、22个要点继续开展整治银行业乱象工作。
其中,八个方面包括:重点整治公司治理不健全、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利益输送、违法违规展业、案件与操作风险、行业廉洁风险等方面。
释放了什么信号?
中纪委对于金融信贷反腐其实早已行动,早有布局。
2015年11月,中央巡视组启动对金融监管机构"一行三会"、五大行等21家金融机构的全面巡视。
2017年9月末,"70"后反腐干将李欣然出任中央纪委驻银监会纪检组组长、银监会党委委员,他是中央纪委系统内部工作了22年之久,从中央纪委研究室干部做到中央纪委第七纪检室主任。
2017年11月,周亮出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周亮此前任中央纪委副秘书长,中央纪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部长等职务。他也是继李欣然后,银监会二度迎来的中央纪委干部。
这不是暗示,而是明确说明了对于国家的钱袋子高度负责,认为金融是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信贷是容易发生问题的关建环节。
反腐败斗争精准有序,在军队反腐推进得力的前提下,开始对于干部任用和资金使用等有关领域的大力反腐,金融信贷自然是需要认真督察的。
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未来金融信贷的发展方向是公开、公平和公正。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之中,未来的金融信贷能够更加普惠便利,能够更加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逐步实现优化资本资源配置的功能。
反腐加码可以揪出金融信贷的蛀虫,带来信贷环境的公平公正,促进资金的有效流通,带来资金价格的下降,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金融信贷的公平和效率需要有效、有力、有序的反腐倡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