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流向揭秘:近4成新增贷款流向房地产,个人住房贷款超20万亿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3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19家完成2018年年报披露,其中包括5家国有大行和6家股份行,以及4家城商行和4家农商行。
搜狐财经“公司深读”结合wind数据及银行年报,对各银行的贷款流向进行分类整理。截至2018年末,19家银行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77.7万亿元,其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达到4.99万亿,个人住房贷款超20万亿。在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贡献了超三成的新增贷款总额。
与此同时,大型银行持续缩减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多家银行2018年两行业的贷款出现负增长,严控新增贷款,工行、建行、农行的两行业贷款已是连续第四年下降。与此同时,两行业资产质量未有好转趋势,在2018年新产生的不良贷款中,制造业不良贷款仍是最主要的一项。
个人住房贷款年内新增2.7万亿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房地产业调控力度,2018年银行流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仍旧颇为可观。Wind统计数据显示,已披露年报19家的A股上市银行,2018年新增6.95万亿贷款,其中38.81%流向了个人住房贷款。
企业房地产业贷款方面,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给房地产行业的公司贷款最多,贷款余额分别为9158亿元、8500亿元,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都超过了6000亿元。不过,19家上市银行新增的房地产业贷款不多,年内增加额6600余亿。
个人住房贷款方面,四大行在2018年的个人房贷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增速超16%,两行一年内的增长额分别为6513亿元和5284亿元。总体来看,19家上市银行年内新增房贷2.7万亿。
(19家上市银行房地产贷款情况/数据源:wind及企业年报)
目前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最高,达4.84万亿,年度增速13.91%,年内增加的住房贷款余额达到5917亿元。去年末,建行房贷余额在总贷款中占比高达35.1%,继续排名国内银行第一位。
在股份行中,招商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最高,截至2018年末为9288亿元,同比增长11.44%;中信银行增速最快,2018年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381亿元,增速27.33%。
中信银行表示,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银行遵照中国各级政府房地产调控要求,开展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增速比2017年提高10.54个百分点。
在个人房贷和企业房地产业贷款之间出现的差异反映了银行贷款政策的变化。中信银行2018年的企业房地产业贷款同比下降了6.04%,成为6家股份行中唯一一家下降的银行。
民生银行则正好相反,是所有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中唯一一家个人房贷出现下降的银行。数据显示,该行在2018年末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55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155亿元,同比减少4.41%。
民生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严格执行国家和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精选优质地区、优质楼盘、优质客户,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合理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
同时,民生银行也是股份行中企业房地产业贷款增速最高的银行,增速达到51.46%,目前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达到3879亿元,在股份行中排名第一,超过2017年排名最高的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
目前,民生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已经成为公司类贷款及垫款中占比最大的行业,达到了12.69%。
从资产质量方面来看,国有大行2018年年末对公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多数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个人房贷不良率长期保持低位。
制造业、零售业贷款额减少5000余亿
在涉房贷款稳定增长的同时,多家银行在2018年对制造业和零售业的贷款持续减少。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9家上市银行的制造业贷款较2017年减少1788亿元,目前该行业贷款总额为8.08万亿,仅占贷款总额的10%。
(19家上市银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贷款情况/数据源:wind及企业年报)
具体来看,工农建中四行在2018年均减少了对制造业的贷款,其中建行、工行、农行、中行分别减少586亿、529亿、310亿元和108亿元,涉房贷款增加最多的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也减少的最多,截至年末,该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26万亿。
股份行中,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减少额度均超过290亿元。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的情况更为常见,青岛银行、无锡银行等均有小幅增加;宁波银行增加19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5.34%。
批发及零售业的情况与制造业情况类似。2018年,工行、建行、农行分别减少了761亿元、505亿元和200亿元的对该行业的贷款;中国银行年报中未披露对批发及零售业的贷款详情,但在商业及服务业上,中国银行减少了407亿元贷款,占比从14.29%减少至12.86%。
股份行中,仅有光大银行增加了批发和零售业贷款,目前该行的贷款余额为1110亿元,较上年增加17.53亿元,不过,该行对批发和零售业贷款的逆势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引入了较大的贷款客户。搜狐财经“公司深读”注意到,2018年末,该行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新增一位批发及零售业的贷款客户,年末贷款余额为42.52亿元。
中小银行在批发和零售业上的贷款则仍在增长,2018年,7家中小银行均增加了对该行业的贷款发放,增幅普遍在12%-14%之间,其中宁波银行未披露相关情况,青岛银行增幅高达32.70%,高于该行贷款总额增幅。
过往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大行就已经开始缩减对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贷款。今年来已是第四年持续下降。
(工行、农行、建行制造业、批发及零售业贷款情况/数据源:wind)
大行纷纷缩减对上述两行业的贷款与行业资产质量下行有着直接的关系。截至2018年末,工农建中四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5.76%、6.02%、7.27%和5.41%,较2017年末均有上升。
股份制银行中,大幅减少制造业贷款的中信银行,不良率飙升至7.34%,较2017年末的5.20%增加了2.14个百分点。平安银行的制造业不良率也从3.81%升至6.75%。
中小银行中,2018年利润猛降3成的郑州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贷款猛增11亿元,不良率从6.35%飙升至13.27%。
批发及零售业贷款的资产状况更加堪忧:工行、农行在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超过了10%,中信、浦发、平安等行的不良率超7%。
统计显示,在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中,制造业不良贷款成最大拖累。如工行2018年新增140亿元不良贷款,其中制造业新增不良就达到120亿元,建设银行共计新增86亿不良,制造业新增44亿元不良贷款。此外,中信、光大等行的制造业新增不良贷款均是不良贷款总额增长的主力军。